据了解★,此次发布的★★“2024年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主要基于2024年12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征集的近10家主流媒体筛选的热点事件,以及在社交平台上受到高度关注的相关新闻,涵盖食品安全★★、营养健康★、科技创新、监督管理、标准法规等多个方面。
围绕“合理膳食、健康生活”主题,针对我国居民油摄入过多,豆★★、奶类食品摄入不足等膳食结构现状★★★,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提出“减油、增豆、加奶★★”的针对性改善措施★。
几个月前,有网友爆料称,在炒锅里放了食用油后忘记关火★★★,结果加热几分钟后,里面的油被烧成了类似沥青的东西凯发k8体育娱乐入口★★★,于是担心油里是不是掺杂了某种不安全的物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减油、增豆★、加奶”旨在呼吁大众多吃奶类和大豆类食品,同时减少烹调油的摄入量★,这对于促进我国居民合理膳食结构形成,提升健康素养,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读专家:李宁★★,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主任★★、研究员
政府★★★、行业、企业和消费者要多方协同★★★,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风气★★,向“舌尖★★★”餐桌要食物。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回首2024年,食品领域发生了哪些大事?2025年1月8日凯发k8体育娱乐入口★,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24年食品安全与健康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反映了2024年食品安全领域的主要关注点★。
★“脱氢乙酸钠★★”标准调整引发公众热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在网上被频频娱乐化、被拍成搞笑段子的★★★“毒蘑菇致幻★”中毒事件,可以当儿戏轻视吗★?“中药奶茶”等中式新潮养生法在年轻人中走红★,它们是否能拯救★★“当代脆皮年轻人”?食用油燃烧变“沥青”又是怎么回事呢?★“神仙酒”真有神奇功效吗?
事实上,溴酸盐在涉事产品中的含量符合标准要求,且远低于能够引发健康风险的量★★★。对此,专家呼吁,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应遵循科学★★★、严谨的态度,避免造成消费者恐慌★★。
食药物质是指传统作为食品,且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物质,食药物质的创新应用是我国食品行业健康转型的重要方向。
解读专家★★:王竹天,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食品安全与标准技术分会主任委员、研究员
事实上,食用油在不完全燃烧后都会形成黑色胶状物,这是油脂的共性,是高温加热的缘故★。将食用油烧热变“沥青”与★“问题油”挂钩的说法是错误的。
野生的“见手青”多属于条件食用菌,味道鲜美,但同时可能含有多种有毒物质,其中毒机理复杂,中毒后果严重。网络上部分网友将中毒后的表现和体验拍成段子用来调侃★★★。
喝酒能对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改善深度睡眠质量?去年的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瓶价值高达数万元的“神酒”,一度引发公众关注★★★。
2024年★★★,融合了中药元素的新型饮品“中药奶茶”火出圈★★★,商家和中医馆把各式具有保健和调理功效的中药材“花式植入”奶茶中★★,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热门饮品。
2024年,多款品牌的天然矿泉水被指溴酸盐含量达到欧盟标准上限,引发公众关注★★★。
网络中将“见手青★”中毒体验娱乐化,是十分危险的行为。公众应坚持“不采、不买、不吃★”不认识的野生蘑菇,相关部门要强化相关科普宣传。专家呼吁网络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管理,规范自媒体行为。
解读专家:刘秀梅,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食品安全首席专家、研究员
解读专家:孙宝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
该热点事件源自2024年10月在美国多地爆发的大肠杆菌污染导致的群体感染事件。根据相关报道,美国境内某连锁快餐店出售的一款汉堡被O157:H7型大肠杆菌污染★,数十人食用“问题汉堡”后身体不适★★★,并引发了死亡案例。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汉堡中的洋葱可能是污染源。这一事件也引发了全世界对于食源性疾病的关注。
2.大豆及其制品营养丰富,可提供优质蛋白质★★★,适合所有人群。常吃大豆及其制品对儿童生长发育有益,可降低成年人心血管疾病★、乳腺癌、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等发病风险★★,有助于延缓老年人肌肉衰减。建议成年人平均每天摄入15克-25克大豆或相当量的大豆制品,20克大豆相当于北豆腐约60克、南豆腐约110克、豆腐干约45克、豆浆约300克★★★。
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仍然称得上是饮食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大肠杆菌O157:H7极易污染生肉★★★、生乳和生鲜蔬菜,引发人群疾病的负担加大。国内外正逐步完善基于其风险的控制措施,我国社会各界都应予以高度重视,食品企业要加强对食品原料、生产经营过程的风险管理。
3.奶及奶制品作为钙与蛋白质的优质来源,充足摄入有利于肌肉和骨骼健康,专家建议每天摄入300-500毫升液态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
做好★★★“从田间到餐桌”全链条减损,控制好“舌尖浪费”,将大大减少我国食物资源的浪费★。依靠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建立节粮减损的长效机制★★,实现“藏粮于食品”★★★。
以“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为代表的食品欺诈近年来仍时有发生,严重侵害消费者的权益,打击消费者对食品供应的信心★★,也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关于这些公众对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的疑虑★,如何用科学知识来真实地化解★★?新年伊始★★★,对于这些曾在2024年引发公众广泛关注的食品安全与健康十大热点,陈君石、孙宝国★★★、谢明勇、金征宇等多位来自食品科技界的院士及专家学者在会上进行了权威的科学解读。
要通过完善法制★、行业自律、科普宣传、加强监督等,共同构建食品真实性社会共治共建的良好生态★★。
对此,专家也做出提醒,相关行业在应用食药物质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我国相关法规的要求,同时加强食药物质的基础及应用研究★★,建立我国食品功能声称管理体系★★,为食药物质相关产品的市场定位提供标准化依据★★★。
用欧盟对天然矿泉水中溴酸盐含量的标准评判饮用天然水产品★★★,属于标准套用错误,而对于★★★“溴酸盐达上限★★★”的表述也易引起公众误解。
对此,专家呼吁,各方应以科学严谨的态度传播食品营养和安全信息,以免误导公众。同时,消费者在家庭烹饪时可多采用蒸、煮、炖或水焯的烹调方式★★,尽量减少高温煎、炒★★★。
食品企业在市场营销时应严格遵守相关法规要求★,确保产品宣传的真实性。普通食品不应宣称具有保健功能,更不应宣传能治疗或预防某些疾病。消费者购买保健功能酒类产品时应查看“蓝帽子★★”标识★★★,并按标签、说明书要求使用★★。牢记“小酌怡情,酗酒伤身”,坚持健康饮食。
脱氢乙酸钠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为保障公众健康和食品产业发展★★★,我国对食品添加剂一直实行严格的准入和淘汰机制★★★,开展持续的、动态的跟踪评价,不断调整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并对部分物质禁止使用。强制性标准实施前都会设置一定的过渡期,给予食品生产企业以调整的过程★★★,要科学、理性看待标准的调整。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告★★★,2024年3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24)中,删除了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在淀粉制品、面包★★★、糕点、焙烤食品馅料等食品中的使用规定★★★,同时降低了它在腌渍的蔬菜中的最大使用量,由原先的1克/千克调整为0.3克/千克。新版标准将于2025年2月8日开始实施,有一年的过渡期。这一标准调整也一度引发了公众关注。
根据国民营养健康指导委员会给出的核心信息★,“减油★★、增豆、加奶★★”的主要改善措施建议如下:
1.减油的重点在于减少烹调油,建议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以25-30克为宜,家庭烹饪可使用带刻度的控油壶★。定量用油★、总量控制★★,建议选择蒸、煮等烹调方法,少煎炸;吃畜肉宜选瘦肉★★,建议每人每周畜肉摄入不超过500克★★★。
解读专家★★★:金征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南大学教授
解读专家:谢明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南昌大学教授
027-8329 0007
180-6266-8722
扫一扫 加关注
© 2019 凯发k8(中国)天生赢家,凯发一触即发,K8凯发官网网址智能装备制造武汉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鄂ICP备19016456号-2 鄂公网安备 42011202001759号